m6米乐官网入口

服务中心

海运业务

2014广州大学历史学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来源:m6米乐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4-03-28 10:49:33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争论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革,代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主要有儒、道、法、兵、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家,他们展开了关于天道观、认识论、礼法制度、社会伦理、名实关系以及政治主张等问题的大论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对当时学术、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705年在位)。

  武则天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

  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 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事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银三千万两。《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

  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 ,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1926年7月 ,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1928年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军队。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通往印度和美洲商路的活动。1487年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由里斯本起航,绕过好望角于1498年5月20日抵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路。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一行完成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汉族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数千年之久。汉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其农耕经济文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业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发明和牛耕的推广,是汉族集型农业形成的标志。

  汉族崇拜祖先,其祖先传说可以上溯到中华民族传说时代的共同祖先炎帝神农氏,及稍后从游牧转为农耕的黄帝轩辕氏。汉族先民最早见于载籍的是有虞氏和夏后氏。

  秦始皇的加强集权措施为形成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文字、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汉民族奠定了基础。秦朝国祚短暂,汉承秦制,继续推进汉民族的形成过程。历两汉400余年的发展,一个统一、稳定、人数众多的汉族开始著称于世。

  东汉以后,三国分立。西晋王室内乱,北方及西北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史称“北朝”,前后延续270余年。当时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吸收汉文化,以适应进入中原统治的地位,同时,把自身质朴刚劲豪放的草原文化素质带入汉文化中。

  与北朝同时,晋室东渡,土族南迁。此后,南朝历272年,黄河流域文化被移植江南,苏、皖、闽、浙、粤慢慢的变成为汉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生活在该地区的古代夷、越之裔也大部份融入汉族之中。

  隋唐时期,南北复归统一。在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唐朝文化臻于极盛。这一时期,留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等族遗裔完全融进汉族之中。

  蒙古族灭辽、西夏、金、大理、宋,建立元朝,实行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级的民族政策。元代“汉人”的概念内涵契丹、女真、高丽及原来金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南方各民族人民。这种划分,加速了南北各民族分别融入汉族的过程。

  明初,实行全面汉化的政策。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变革旧制,禁止辫发、椎髻等发式和胡服、胡语、胡姓等,这一变革在南方各民族中留下鲜明的记忆。

  满族建立的清朝,实行满、蒙、汉三等级的民族政策,以辫发、长衫马褂旗袍为俗,使用满、汉、蒙、藏、尔等五种文字。但大量满族进入关内以后,普遍习用汉语、汉字。清朝以科举八股取士,促使各族上层人士注意学习吸收汉文化。大清王室退位以后,一部份满族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融入汉族之中。

  中华民国取代清王朝,革除满、蒙、汉三等级的旧制,宣告中国是“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于说汉话、习汉俗、民族自我意识为“汉人”者,一般都承认其汉族成份。

  (1)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破坏了英国农村的封建庄园制度,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了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过渡,并为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2)16世纪至17世纪初,英国的工业也快速地发展,尤其以煤炭、纺织业最为发达。

  (3)英国国内外的商品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呢绒是大宗出口品,伦敦成为英国商业中心;在对外贸易中,英国还成立了许多股份贸易公司,并获得了政府特权和专卖权。

  (1)新贵族的出现。新贵族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工商业,与资产阶级存在利益上的一致性。

  (2)新兴资产阶级的涌现,包括城市中的工、商业资本家、手工工场主及农村中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租地农业家。他们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革命要求较为强烈。

  (3)农民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最重要的包含自由农和公簿持有农。他们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制度;有自己的土地。

  (4)手工工场中的雇佣工人,生活十分贫困,备受剥削,也是革命中前重要力量。

  第三,清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前提。清教兴起于16世纪后半期,要求消除残存的天主教因素,简化教会的仪式和活动,抨击封建贵族、僧侣的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提倡过严肃、“勤劳”的生活。实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积累资本的理想生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动力。

  (2)宗教上,竭力加强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禁止英国国教以外的任何教派组织的存在,结果迫使大量的清教徒逃亡美国、荷兰等地。

  (3)在经济政策上,强制征税,大规模地推行工商业垄断,将几乎全部的对外贸易和大部分国内贸易都列入了专卖范围。

  (4)在对外政策上,改变了伊丽莎白联合新教荷兰打击天主教西班牙的传统,极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他们在财政上拒绝支持国王。

  第四,苏格兰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由于查理一世的倒行逆施,苏格兰在1639年爆发起义,并进逼英格兰。查理一世被迫于1640年11月3日重开议会,从此议会成为反对以查理一世为首的王党的领导中心,它的召开是革命开始的标志。

  (一)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于力量微弱,它只是在封建社会内部稀疏地存在着,处于萌芽状态。学界主流观点认为:(1)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某些地方某些手工业中出现,如在苏州丝织业中最明显。当时出现了机户雇佣机工从事生产的情况。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显然是一种新的自由雇佣关系。(2)清代,江南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在缓慢地生长。江宁、苏州等地富有的机户,经营着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开设“账房”或“行号”,以从事资本主义的经营。别的行业也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1)封建土地所有制造成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顽强存在,使商品经济很难发展。(2)封建政府多对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及内外贸易的发展;(3)商业资本多半用于购置土地,很少投诸手工业生产。

  (二)学界的不同观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被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从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史学界围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发表的论著大量出现,其中尚钺著《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等著作影响较大。进入199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进行反思。质疑的观点主要围绕:(1)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模糊,即问题研究的前提没解决。(2)把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产生当作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而两者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1)情结论。李伯重认为资本主义萌芽研究情结是一种主观的愿望。从感情基础来说,是一种特定时期的民族心态的表现。(2)死结论。王家范认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死结”。因为资本主义一词在西方早不再用作社会形态的指称。(3)假问题论。王学典把资本主义萌芽看作一个“假问题”,他认为包括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在内的“五朵金花”的纷争产生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话语背景下,在既定的话语背景下,这些命题有其特定意义,而今随着话语系统的根本转换和语境的巨大变迁,这些命题本身能否成立早已成为问题,也就是说它慢慢的变成了“假问题”。

  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战争前官府特许经营在广州对外贸易的商行。清初沿明之习,命名十三行。实元定数,最多时达二十六家。最少时仅四家。对官府负有担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岔文、管理外商等义务,是官府与外商交涉的中介,并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均需由十三行买卖。初为牙行性质,乾隆四十七年十三行商人组成公行,专揽茶、丝度大宗贸易。虽有行会组织,彼此间仍有竞争。在对外贸易中获利虽多,但被官府勒索亦多。五口通商后,十三行独揽中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趋没落。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自由争论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革,代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主要有儒、道、法、兵、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家,他们展开了关于天道观、认识论、礼法制度、社会伦理、名实关系以及政治主张等问题的大论战。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对当时学术、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武则天(624-705),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705年在位)。

  武则天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预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

  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方代表为李鸿章和李经芳,日方代表为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 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事后,由于俄、德、法三国的干涉,日本将辽东半岛退还给中国,中国付给日本酬银三千万两。《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

  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 ,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1926年7月 ,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1928年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军队。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通往印度和美洲商路的活动。1487年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由里斯本起航,绕过好望角于1498年5月20日抵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开辟了通往印度的航路。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一行完成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汉族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数千年之久。汉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其农耕经济文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业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发明和牛耕的推广,是汉族集型农业形成的标志。

  汉族崇拜祖先,其祖先传说可以上溯到中华民族传说时代的共同祖先炎帝神农氏,及稍后从游牧转为农耕的黄帝轩辕氏。汉族先民最早见于载籍的是有虞氏和夏后氏。

  秦始皇的加强集权措施为形成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文字、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汉民族奠定了基础。秦朝国祚短暂,汉承秦制,继续推进汉民族的形成过程。历两汉400余年的发展,一个统一、稳定、人数众多的汉族开始著称于世。

  东汉以后,三国分立。西晋王室内乱,北方及西北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史称“北朝”,前后延续270余年。当时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吸收汉文化,以适应进入中原统治的地位,同时,把自身质朴刚劲豪放的草原文化素质带入汉文化中。

  与北朝同时,晋室东渡,土族南迁。此后,南朝历272年,黄河流域文化被移植江南,苏、皖、闽、浙、粤慢慢的变成为汉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生活在该地区的古代夷、越之裔也大部份融入汉族之中。

  隋唐时期,南北复归统一。在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唐朝文化臻于极盛。这一时期,留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等族遗裔完全融进汉族之中。

  蒙古族灭辽、西夏、金、大理、宋,建立元朝,实行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级的民族政策。元代“汉人”的概念内涵契丹、女真、高丽及原来金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南方各民族人民。这种划分,加速了南北各民族分别融入汉族的过程。

  明初,实行全面汉化的政策。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变革旧制,禁止辫发、椎髻等发式和胡服、胡语、胡姓等,这一变革在南方各民族中留下鲜明的记忆。

  满族建立的清朝,实行满、蒙、汉三等级的民族政策,以辫发、长衫马褂旗袍为俗,使用满、汉、蒙、藏、尔等五种文字。但大量满族进入关内以后,普遍习用汉语、汉字。清朝以科举八股取士,促使各族上层人士注意学习吸收汉文化。大清王室退位以后,一部份满族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融入汉族之中。

  中华民国取代清王朝,革除满、蒙、汉三等级的旧制,宣告中国是“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于说汉话、习汉俗、民族自我意识为“汉人”者,一般都承认其汉族成份。

  (1)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破坏了英国农村的封建庄园制度,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了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过渡,并为以后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2)16世纪至17世纪初,英国的工业也快速地发展,尤其以煤炭、纺织业最为发达。

  (3)英国国内外的商品贸易也有了很大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呢绒是大宗出口品,伦敦成为英国商业中心;在对外贸易中,英国还成立了许多股份贸易公司,并获得了政府特权和专卖权。

  (1)新贵族的出现。新贵族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业、工商业,与资产阶级存在利益上的一致性。

  (2)新兴资产阶级的涌现,包括城市中的工、商业资本家、手工工场主及农村中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租地农业家。他们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革命要求较为强烈。

  (3)农民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最重要的包含自由农和公簿持有农。他们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制度;有自己的土地。

  (4)手工工场中的雇佣工人,生活十分贫困,备受剥削,也是革命中前重要力量。

  第三,清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前提。清教兴起于16世纪后半期,要求消除残存的天主教因素,简化教会的仪式和活动,抨击封建贵族、僧侣的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提倡过严肃、“勤劳”的生活。实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积累资本的理想生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动力。

  (2)宗教上,竭力加强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禁止英国国教以外的任何教派组织的存在,结果迫使大量的清教徒逃亡美国、荷兰等地。

  (3)在经济政策上,强制征税,大规模地推行工商业垄断,将几乎全部的对外贸易和大部分国内贸易都列入了专卖范围。

  (4)在对外政策上,改变了伊丽莎白联合新教荷兰打击天主教西班牙的传统,极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他们在财政上拒绝支持国王。

  第四,苏格兰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由于查理一世的倒行逆施,苏格兰在1639年爆发起义,并进逼英格兰。查理一世被迫于1640年11月3日重开议会,从此议会成为反对以查理一世为首的王党的领导中心,它的召开是革命开始的标志。

  (一)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于力量微弱,它只是在封建社会内部稀疏地存在着,处于萌芽状态。学界主流观点认为:(1)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在某些地方某些手工业中出现,如在苏州丝织业中最明显。当时出现了机户雇佣机工从事生产的情况。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显然是一种新的自由雇佣关系。(2)清代,江南丝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在缓慢地生长。江宁、苏州等地富有的机户,经营着较大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开设“账房”或“行号”,以从事资本主义的经营。别的行业也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1)封建土地所有制造成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自然经济顽强存在,使商品经济很难发展。(2)封建政府多对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工商业及内外贸易的发展;(3)商业资本多半用于购置土地,很少投诸手工业生产。

  (二)学界的不同观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被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从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中期,史学界围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发表的论著大量出现,其中尚钺著《中国资本主义关系发生及演变的初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等著作影响较大。进入199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进行反思。质疑的观点主要围绕:(1)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念模糊,即问题研究的前提没解决。(2)把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产生当作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个根本性的标志,而两者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之前就已存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1)情结论。李伯重认为资本主义萌芽研究情结是一种主观的愿望。从感情基础来说,是一种特定时期的民族心态的表现。(2)死结论。王家范认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死结”。因为资本主义一词在西方早不再用作社会形态的指称。(3)假问题论。王学典把资本主义萌芽看作一个“假问题”,他认为包括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在内的“五朵金花”的纷争产生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话语背景下,在既定的话语背景下,这些命题有其特定意义,而今随着话语系统的根本转换和语境的巨大变迁,这些命题本身能否成立早已成为问题,也就是说它慢慢的变成了“假问题”。

  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战争前官府特许经营在广州对外贸易的商行。清初沿明之习,命名十三行。实元定数,最多时达二十六家。最少时仅四家。对官府负有担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岔文、管理外商等义务,是官府与外商交涉的中介,并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均需由十三行买卖。初为牙行性质,乾隆四十七年十三行商人组成公行,专揽茶、丝度大宗贸易。虽有行会组织,彼此间仍有竞争。在对外贸易中获利虽多,但被官府勒索亦多。五口通商后,十三行独揽中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趋没落。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